LifeWriting 课程小结

LifeWriting

Life Writing课程小结

By Puyu Wang

Published on Thursday 2020-09-10

Last Modified on Thursday 2020-09-10

Life Writing 课程小结

这个暑假,我有幸入选了岭南大学的暑期交流生课程项目;当我知道授课的老师是黄运特教授之后,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Life Writing 课程。 原因有两点:一,我研究生所读的专业是音乐文献编译(英文方向),虽然和外语学院的翻译专业还是有区别的,但是这个专业也涉及大量的翻译与写作,而我也曾经参与过传记、自传这类属于Life Writing范畴的翻译与校对。我想借参与英文写作类课程之机提高我的写作水平,尤其是在叙事方面。二 ,我本人的学术目标一直是将中国古代的音乐文献翻译为英文。这一点很多人给我泼过冷水,认为翻译的目标语言最好是母语,我最好把精力放在英译中上,中国人做中译英是先天不如英文母语者的。但作为一代移民作家,黄运特的母语是中文,写作用的语言则是英文。我也听说过有很多作家,用非母语写作并获得认可的,比如Joseph Conrad、林语堂。但是我对自己翻译文稿,总是不那么满意;所以我迫切地想知道,用外语写作这件事,究竟还可行不可行,如果可以,应该如何做。

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,老师就提醒说,对于一门两周多的课程,期望不要太大了:虽然已经排满了十几节课,但课时仍很有限。第一节课的时候,老师把我们每天要读的文章、要完成的作业等等信息用word文档发了下去。我们的作业分为好多项:两篇传记文章,要求一长一短,但其中一篇需要是自传;改写一篇介绍人物的英文文章;一个Presentation;自己设计一个网页。其中,Presentation 是要介绍自己如何构思并写作长文章的。而这些作业,都要在短短的两周内完成。

老师第一周发下来的文章,主要是为了让我们看看什么样的文章是Life Writing。数量上共有六篇,可以分为两类:一类是由文言文翻译为英文的,比如陶渊明的《五柳先生传》、金圣叹的《不亦快哉三十三则》,另一类是直接用英文写成的。

文言文文章中,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金圣叹的《不亦快哉三十三则》,由三十三个有趣的小故事组成,每一个故事的结尾,都有一个“不亦快哉!”。英文版是林语堂翻译的,但是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,我没有读过中文版,也并不知道译者是谁,因为老师发的文本里并没有写译者的姓名。我阅读该文的第一印象就是译者的文笔非常好,既保留了金圣叹的幽默风格,英文也非常流畅自然。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说,他比较喜欢这篇文章的风格,我们的短文章就可以参考这个风格来写。我们甚至也可以直接写一个“某某某几十几则”。这些轶事和趣闻,被老师称为“anecdote”。

我们读的直接用英文写成的文章,比如Sui Sin Far(水仙花)和Zora Neale Hurston(佐拉·尼尔·赫斯顿)的文章,给我的感觉是种族的意识、身份认同占了很大的一部分,甚至是文章的精神内核的基础。举例来说,Sui Sin Far作为一个中国和英国混血作家,自幼在英国长大,她关于自己生活回忆的文章中,有很多故事就是和她的中国血统的身份有直接关系,她精神世界也是矛盾的,她写到她觉得自己既不完全属于西方,也不属于东方。想必这样的文学只有在异乡长大的人才能写得出来,Sui Sin Far 小时因为被说是中国人而和其他小朋友打架、妹妹因为某些原因自称日本人这类经历,是我从未经历过、甚至从未想象过的。我在成长的时候,从未想过自己和别人有身份上的不同,种族、或者民族可以说是个毫不起眼的问题。黄教授也直言,在去美国之前,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“黄种人”、亚洲人。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被“强加”的社会标签。我们后来又读到了另一个亚裔作家创作的The Woman Warrior 部分章节,也带有很强的亚裔身份认同的话题属性。如果老师不是刻意选取这种题材的文章,这很可能是亚裔美国文学的共同特点了,不过,在这些故事中我确实很难找到共鸣点。

第二周的课程变得更有趣起来。我们完成了前期的作业,老师也给出了点评。我们也在讨论Presentation 的问题。但是我自己的作业的规划完成的不太顺利。我最早的计划试图将所有作业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来规划,比如将两篇传记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写作,都用第一人称,既可以分开阅读,也可以连起来阅读。长的一篇作为自传,短的一篇写一个身边的人。我最早的写作对象是我的室友,但是我没来及在截止时间之前手机够足够的材料用以支撑我的写作。在Deadline的前两天,我发现我无法再写下去了。我只好换成我的备用的对象来写:我写了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作曲家。因为各类的音乐史是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,所以叙述音乐家的生平再加上他身边的一些小故事,对我说还是很容易的,很快我就完成了。但是我最初的计划就行不通了。

交完短文章之后的没几天,就轮到我的Presentation了,那几天我一直思索我如何进行接下来的作业。按照安排,那天我是第一个讲演的。我也如实地把我的无法实现的计划讲了一遍,但也讲了讲新计划。我讲了头两篇作业分别描写了两个对我很有影响的人,但一个是数学家伽罗华,一个是音乐家勋伯格。而我自传的主题,也是分别代表音乐和数学的感受和认识。受到复调小说的启发,我将模仿奏鸣曲式的手法(这个曲式可以有两个主题)来写作。那天黄教授对我的想法似乎很感兴趣。不过,当时我的心里其实是没底的,PPT上虽然已经有了,但是文章还没写多少,这个写法能不能行,我还不知道。最终我其实顺利地写完了,不过这都是后话了。

第二周阅读的材料也比第一周有趣一些。因为我们阅读的内容主要是黄教授自己的作品,因此有幸可以听到作者亲自对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,甚至还能和作者进行讨论。我们主要看的是《陈查理传奇》和Inseparable这两部作品,内容其实都是华人移民的故事。虽然黄教授认为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陈查理的故事与电影(他说鲁迅先生在上海的时候甚至也喜欢看)不是对华人种族歧视的产物,但是陈查理总能让我联想起傅满洲。黄教授还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出版经历,从第一次见到陈查理的小说,到《陈查理传奇》成书,历时十年之久。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:除了写作之外还需要搜集资料、到陈查理的原型陈阿平的居住地(夏威夷)考察、完稿后和出版商交涉等等。

短短的十几天的课程很快结束了。诚然,我的写作水平不可能在这十几天里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;但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之前不可能见到的东西:水仙花、陈查理、Woman Warrior等等。但最重要的是,对于写作这件事情,黄教授婉婉道来、谈笑风生的样子,让我觉得,我的理想并非遥不可及。